高师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0年10月5日

2010年10月5日,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高师宁研究员在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题为“个人行为还是教会行为?理解当代中国基督教的途径”的学术讲座。

高师宁研究员通过详尽的历史考察和社会学田野调查,着重回答了基督教传入中国以后“人们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基督宗教的,以及其认识途径经历了哪些变化”等问题。她指出,在1949年之前,基督教在华教会在传教的过程中积极地介入社会文化事务,从事了大量的社会事工,对近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医疗事业,以及政治和法律的现代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基督教会的所发挥的积极的社会功能成为普通中国人认识基督宗教的主要方式。在这一阶段,基督教信徒占人口的比例虽然很小,但基督教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1949年以后,基督教会的社会活动收到政治的极大限制,教会所能发挥的社会影响急剧降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教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教会的社会参与意识也有所觉醒,但仍然面临着相当程度的政治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了解和认识基督宗教的途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能够通过教会的社会活动,而是通过信徒个人的美好品行来认识基督信仰。基督教也因此越来越有被“道德化”的倾向。

然而,人们将不会一直停留在这种认知途径上。随着2000年以来教会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大量家庭教会开始走向公开化,以及教会社会活动空间的拓展,基督教会将不可避免地再次参与到社会事务中。例如,虽然面临重重阻力,大批的教会还是积极参与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并在这一过程中经历的快速的增长。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会的社会活动空间在不断地拓展,教会将重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人们认识基督宗教的途径也将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